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上。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约10美元,在中国离岸价格仅为2美元,去掉1美元的管理费、运输费以及0.65美元的来料费,贴牌生产毛利只剩下区区0.35美元。而当这些中国制造的玩具贴上洋品牌返销中国,立即身价倍增,一个芭比娃娃要卖到100多元。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辛辛苦苦“为他人作嫁衣”。
芭比娃娃制造过程(资料图片)>>进入:芭比娃娃专题
【中外玩具网 · 行业新闻】哪些省市发明专利授权量位居前列?哪些企业发明专利授权量最多?
刚刚发布的2010年内地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位省份、副省级城市和企业名单,引人瞩目。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排名,这是一幅崭新的画卷,展示了各地和企业自主创新的热烈图景;这是一声嘹亮的号角,催促人们你追我赶加快自主创新的步伐。
“十二五”,建设全面小康的关键时期,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阶段,自主创新是高昂的时代旋律。
不久前,一个在国家会议中心举办的展览同样引人瞩目。“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成就展,汇聚了中国自主创新的最新重要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参观展览时强调指出,完成“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最根本的是靠科学技术,最关键的是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个论断,极富前瞻性、战略性,指明了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基本路径。
站在新起点,发展与转型交织,机遇与挑战并行,国内与国际相联,我们该如何认识自主创新的重大意义,如何在开放的条件下自主创新,如何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加快自主创新不能不认真思索和探讨的问题。
能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决定着中国能否实现从贴牌大国到品牌大国、从制造大国到创造大国、从经济大国到经济强国的跨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核心任务,抓住自主创新就抓住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牛鼻子
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大台阶,接近40万亿元,跃居世界第二。这是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的一座丰碑。然而,我们在为之欣喜的同时,也不能不看到这样的现实:
中国仍然只是一个贴牌大国,而不是品牌大国。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拥有多少知名品牌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资料显示,当今世界共有名牌商品约8.5万种,其中90%以上的名牌归属于工业发达国家和亚太新兴工业国家或地区;这些世界名牌占全球品牌量不到3%,销售额却占到50%左右。
中国的货物出口额已稳居世界第一,但所出口的商品中90%是贴牌产品,拥有自主品牌的不足10%。2010年,中国有54家企业进入了全球财富500强,甚至拥有了全球市值第一的企业,却很难找到几个全球叫得响的品牌。
贴牌和品牌的差别,直接体现在利润上。一个芭比娃娃,在美国市场上的价格约10美元,在中国离岸价格仅为2美元,去掉1美元的管理费、运输费以及0.65美元的来料费,贴牌生产毛利只剩下区区0.35美元。而当这些中国制造的玩具贴上洋品牌返销中国,立即身价倍增,一个芭比娃娃要卖到100多元。品牌缺失,导致中国企业只能处在全球产业链的低端,辛辛苦苦“为他人作嫁衣”。
中国仍然只是一个制造大国,而不是创造大国。
国际上通常将专利技术的拥有量作为区分制造和创造的标尺。我国有20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但中国制造的产品中,真正拥有核心专利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比重很低,“MADE IN CHINA”往往被视作缺少技术含量的廉价品。
中国虽然是制造大国,每年却要花费6000多亿元从国外进口重大制造设备。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胶印装备的70%,都要依靠进口。
中国仍然只是一个经济大国,而不是经济强国。
再大的数字除以13亿,也会变成一个很小的数字。2009年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3650美元,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1.8%,在世界银行统计的213个国家和地区中居第125位。而诸如经济增长的资源环境约束强化、投资和消费关系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等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更日益突出。
贴牌大国,制造大国,经济大国,对今天的中国来说,都是了不起的成就,是过去想都不敢想的。我们从计划经济转型,我们从贫穷落后走来。改革开放给中国插上腾飞的翅膀,但是腾飞也有一个过程,正如南飞的大雁不可能一下子就飞到温暖的天地。短短30多年,中国就告别短缺基本实现小康,正奔向全面小康。这已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奇迹。成为贴牌大国、制造大国、经济大国的过程,是生产力大发展的过程,是就业增加生活改善的过程,是中国走向世界贡献世界的过程。这也是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但是我们不能只满足于贴牌大国、制造大国、经济大国,而是要看到差距和代价,要从贴牌大国走向品牌大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贴牌大国与品牌大国,制造大国与创造大国,经济大国与经济强国,差距凸现我国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凸现我国经济发展后劲不足,凸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不可持续。
“简单模仿已没有前途,贴牌生产难有丰厚回报,走别人的路只能永远跟在别人后面。要避免受制于人,必须让自主创新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核心内容。”全国人大代表、中航工业通用飞机有限公司总经理孟祥凯深有感触。
创新是品牌的基础,创牌就要创新。商海航行,品牌为帆。先进的技术,优良的质量,科学的营销,造就优秀的品牌。而创新恰恰是最关键的支撑。技术创新程度如何,决定了一个产品的性能高低、质量好坏,决定了一个产品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能走多远,也就决定了一个品牌的兴衰。不加快自主创新,我们就会在贴牌中越陷越深,自主品牌就难以成长,品牌大国就遥遥无期。
创新就是创造,创造引领制造。制造什么,怎样制造,都离不开技术创新。一项重要发明可以培育新的需求,可以催生新的产业;一项核心技术可以救活众多企业,可以改变整个世界。没有自主创新的制造,是缺少智慧的制造,拼的是汗水;没有自主创新的制造,是价值微薄的制造,拼的是廉价劳动力;没有自主创新的制造,是受制于人的制造,拼的是资源和市场。不加快自主创新,不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我们就会在全球产业链的价值低端长期徘徊,辛勤的劳动就不会化成滚滚的财富。
创新就是力量,创新才能强大。经济强国都是创新强国。一个国家的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的现代化。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核心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回望近300年的世界现代化史,正是依靠工业革命,才使英国这个孤悬一隅的岛国,孕育了超凡的能量,成为跨越两个世纪的世界发展领头羊;正是信奉“专利制度就是将利益的燃料添加到天才之火上”,重视科技发明,才使美国抓住机遇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创造第一生产力。没有强大的自主创新能力,没有强劲的科学技术支撑,经济大国就难以成为经济强国。
“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达到70%以上,这样的国家可以说是依靠技术进步实现增长,是一个创新型国家。但中国目前只有不到40%是依靠技术进步实现的,仍然主要靠资金、资源和人力投入。” 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吕政说。
缺少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使我们付出了沉重代价。加快自主创新、促进转变发展方式刻不容缓。
科技部部长万钢说,进入新世纪的第二个十年,推动科技进步、坚持创新驱动,不仅是中国走向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抉择,更成为新时期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和核心任务。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结构调整的强劲动力。
传统产业改造提升任务艰巨,新兴产业亟待发展。技术进步是产业结构升级优化的催化剂。加快自主创新,可以让传统产业重新焕发青春,并催生新兴产业,特别是先导性、支柱性的战略新兴产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改变过度依赖出口的状况,使经济发展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也有利于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改善民生的有力保障。
一个产品,从它的创造到最后的销售,附加值呈“高—低—高”,人称“微笑曲线”。发达国家更多地在两端占据优势,而中国则身处中间。在这样一个位置上,不仅拿不到高额利润,而且外界一旦有风吹草动,总是最先被挤压,中国大量廉价劳动力成为代工企业拼命压缩成本的受害者。加快自主创新,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价值量,提升中国在世界产业链中的位置,才能增加企业利润和社会财富,为改善民生提供雄厚物质基础,才能让民众更多地分享财富,更好地改善民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节能减排的根本途径。
2009年,我国经济总量占全球的8.6%,却消耗了世界46.9%的煤炭和10.4%的石油,能源消费总量占世界的19.5%。中国成为世界工厂,给全球贡献物美价廉产品的同时,也大量消耗着宝贵的资源能源,损害着脆弱的生态环境。一些发达国家却把节能减排作为遏制我国发展的一张牌,一方面要求我国负担超过承受能力的节能减排任务,另一方面却在节能、环保、低碳技术方面对我国实行垄断。加快自主创新是最大的节能减排。开发利用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技术、绿色低碳技术,淘汰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落后技术,才能釜底抽薪,真正实现节能减排。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这“五个坚持”都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贯穿“五个坚持”的红线、统筹“五个坚持”的纲,就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途径,又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标志。抓住自主创新,就是抓住了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牛鼻子,就能推动我国从贴牌大国走向品牌大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一般技术可以引进,但重大核心技术买不来。中国不可能买来一个现代化,也买不起一个现代化。自主创新是中国技术进步的主要路径。在全球化时代,自主创新也要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仅是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必然选择。
在全球化时代,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内流动,经济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配置,技术的出口和引进也越来越普遍,为什么我们还要坚持自主创新?
先说一个现实
对外技术依存度,显示着一国的技术自给水平。据工信部介绍,我国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这说明我国技术自给率低,较多依赖进口。而发达国家均在30%以下,美国、日本则为5%左右。
再看一个现实
多年来部分企业似乎陷入一道魔咒: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创新能力越弱越依赖引进,越依赖引进则创新能力越弱,自身消化吸收不良创新不够,导致不断重复引进。
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引进经费和消化吸收经费之比是2.3∶1,而发达国家一般为1∶3以上。
还有一个现实
始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以市场换技术”,吸引大量外资带入先进设备和技术,弥补了国内不少行业的技术短板,使产业水平整体提升,在市场上“收复失地”,比如国内通信业。但同时,有的行业也面临“技术没换多少,市场却被丢掉”的尴尬。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信守承诺大幅度开放市场,“以市场换技术”的空间已十分有限。
“真正重大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是买不来的,必须靠自主创新。”许多企业家痛定思痛。
当年,中国从日本新日铁公司引进了世界一流的技术,建设了上海宝钢;今天,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钢铁生产大国。一位欧洲钢铁公司总裁直言不讳:“如果继续向中国钢铁企业转让新技术,我们自己就会没饭吃!”
科学无国界,知识可共享;技术有产权,转让费思量。一国的重要技术成果首先服务本国企业、服务本国发展。当今世界技术贸易发展很快,但核心技术特别是关系经济命脉和国家安全的重大关键技术,并不容易买到。设置技术壁垒,垄断关键技术,往往成了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施压的手段。你想买关键技术,对不起,涉及国家安全,没门!尽管有些国家贸易逆差很大,你想从他那里进口本国急需的一些关键技术设备,以平衡贸易,他却不卖给你。
在当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不可能大量买到急需的重大关键技术。中国买不来一个现代化,也买不起一个现代化。现代化的进程是技术不断进步的过程。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技术进步任务繁重,技术需求强度很高,而经济底子薄,财力有限,不可能什么技术都靠引进。
更为紧迫的是,国际金融危机后,主要国家竞相抢占未来发展战略制高点,国际经济技术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更倚重知识产权、更倾力技术研发,加大对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的开发力度,以维护在全球分工中的既得利益和绝对优势。跨国公司坐拥主要技术资源,控制着全球90%的技术发明、80%的技术转让、50%的研发支出,有些单个大跨国公司的研发经费就超过了多个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总和。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加快自主创新,既关系当前,又关系长远;既关系经济发展,又关系国家安全;既关系我国自身发展,又关系我国国际地位。只有立足自主创新,构建既有“躯干”又有“头脑”的创新型国家,才能缩短差距,避免受制于人;才能抓住机遇,在新一轮国际竞争中牢牢掌握发展主动权。
中国需要自主创新,但是自主创新并不是重新关起门来,什么都要自己从头搞起。在全球化时代,自主创新要充分利用全球科技资源。
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经济学家成思危认为,自主创新不是在封闭的系统里创新。任何创新都是建立在别人的基础上,如果把自主创新理解为排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那是狭隘的、偏颇的。坚持扩大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并不矛盾、并不对立。
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我们存在现实的需要
自主创新不等于完全靠自己创新,它包括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引进技术的基础上通过消化吸收进行再创新,是后进国家赶超发达国家的一条捷径。
中国国际贸易学会中美欧研究中心主任何伟文认为:“理论上讲,任何技术我国迟早都有能力独立研发出来并转为生产力,但问题在于时间,尤其是人家在这个时间差里也许又跑到新的前沿。”
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进,才有机会成长为巨人。汲取整合国际优质科技要素,可以尽快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说,自主创新具有鲜明的全球性、开放性。
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我们面临有利的机遇
当前,跨国公司的技术研发全球化,成为继贸易、生产、金融资本全球化之后世界经济的一大新趋势,主要跨国公司的研发活动有1/3在海外进行。
截至2010年底,跨国公司在华设立的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逾1400家,全球研发开支最多的企业半数以上在华落子布阵。中国在跨国巨头全球棋局的位置正从生产中心、市场中心上升为研发中心、战略性发展中心。作为集聚生产要素的资本,外资企业在创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示范带动和技术溢出效应,是新产品、新技术扩展的一大源头。
中国政府明确表示,所有在中国依法注册的外资企业都享受国民待遇,包括他们在中国设立的研发中心,创新的各种产品都视同于中国的产品创新;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对所有企业一视同仁,不会把外企排除在外。对于外商来说,这是无法抗拒的“中国引力”;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是在科技高端与跨国公司同台共舞的一次良机。
在开放中推进自主创新,我们拥有巨大的潜能
时速486.1公里!2010年12月3日,由中国南车集团研制的和谐号380A新一代高速动车组,刷新了世界铁路运营试验最高速度。
从跟跑到领跑,短短5年间,中国由高铁技术的输入国一跃成为输出国,演绎了自主创新的“中国速度”、“中国标准”。“高铁模式”的成功,在于始终以引进为起点,以再创新为目标,全方位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技术营养,在最先进的资源平台上自主创新,确保了关键技术不受制于人,并拉动整个产业链升级。
一批企业已经积累了开放式创新的经验,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有机结合,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在相关领域占上了技术制高点。
“历史中有属于未来的东西。”实践反复证明,对外开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世界潮流之外独立发展,任何发展机遇都是从内外因素相互作用中产生出来。加快自主创新,不仅要发挥自身优势,也要借助外部力量,充分吸收全球创新资源和科技成果,用好“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两大突出问题。加快自主创新,关键是要建立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主体,并深化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连续6年蝉联中国企业专利申请数量第一,连续3年蝉联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第一;目前年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超过10%,研发人员比例为46%,与全球无线网络设备老大爱立信相当;2008年在全球专利申请公司排名榜上首次名列第一;2010年在全球无线网络设备厂商排名中,以20.8%的全球市场份额,再度击败了诺基亚、西门子,夺回了第二的位置。
从20多年前注册资金仅有2万多元的小公司,到如今世界电信业的参天大树,华为公司凭借着高强度的研发投入、独特的创新文化,努力发展自主创新技术,冲破了国外通信设备巨头的垄断,在强手如林的国际市场为中国赢得了声誉。
自主创新成就了华为的辉煌,也告诉人们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
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是经济的微观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载体。企业身在市场,是产品的开发者,最知道市场需要什么,用什么样的技术开发和改进产品,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企业身在产业,是生产的组织者,最知道急需什么技术,来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效益,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企业身在实践,是技术的应用者,最知道如何把技术应用到生产中去,把技术化作现实生产力。离开了创新,企业生产就无法持续,离开了创新,企业就无法满足市场需要;离开了创新,企业市场竞争力就无法提高。企业缺乏活力,整个经济都不会兴旺发达。
创新的动力是需要,创新的目的是应用。科技的主战场在经济,技术创新的主体在企业。一个国家自主创新能力高低,不仅要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创造了多少科技成果,更要看广大企业是否成为创新的主力军,看产学研是不是真正结合起来,看科技成果能不能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只有企业成为主体,自主创新的力量才会生生不息,自主创新的成果才会源远流长,整个国家的科技面貌才会焕然一新,创新型国家才会有强大基础。
我们有一批华为这样的创新型企业,我们从中看到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巨大潜力。但是从整体上来说,我国企业还远没有成为创新的主体,在通往创新主体的道路上步履艰难。
2009年,全国开展研发活动的工业企业比例为8.5%,研发经费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为0.70%;大中型工业企业中有发明专利授权的仅占4.7%,约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才有1件授权发明专利。
这组来自《第二次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资源清查公报》的数据,暴露出我国企业当前存在的两大突出问题:创新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
“企业的技术创新是一种经济行为,而获取利润既是企业的生存之本,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只有在技术创新能为企业带来利润的前提下,企业才愿意投入人力、财力、物力去搞创新。”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薛澜教授认为,由于技术创新的投资很大、风险很高、回报周期偏长,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创新环境,让有志于创新的企业获得可观的利润,谁愿意去冒这个险呢?“目前我国鼓励创新的环境还不完善,在制度、政策、市场、产学研合作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许多现实障碍,致使许多企业不愿创新、不能创新,甚至不敢创新。”
重眼前轻长远,企业不愿创新。
许多企业缺乏打造百年老店的长远眼光,只看眼前,搞短平快,赚一把是一把,舍不得下力量投入自主创新。不用说势单力薄的中小企业,就是一些财大气粗的大企业也是如此。
重眼前轻长远,背后是企业的价值导向问题。
某市一家研制生产新式电热水器的高科技企业,一度被树为转型升级的标杆。然而这家企业却在去年出人意料地转行,搞房地产去了。该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诉苦:“鼓励自主创新,常常是雷声大、雨点小。市里的大小官员整天忙着招商引资,对房地产、钢铁、水泥等投资大、来钱快的大工程、大项目敬若神明,要贷款有贷款、要土地有土地,我们却因为块头小、交税少,要什么都难!”
“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会有什么样的政府行为。”一位“全国百强县”县长告诉记者,一些地方之所以“不待见”自主创新,主要是以GDP增长为主要政绩指标的官员考评机制作祟。企业搞技术创新不仅风险大、不确定因素多,而且是典型的“前任栽树后任乘凉”。相比之下,通过招商引资,盖房子、上项目,不仅对GDP增长贡献又快又大,更容易彰显政绩。
在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郑新立看来,一些国有企业之所以自主创新的积极性不高,考核机制是首要原因。现在对国企领导班子的考核指标,核心是资产的保值增值,以及当年利润的实现,没有把因技术创新所带来的无形资产增值包含其中,更没有把技术成果列入企业的考核范围。这无形之中导致了企业决策的短期行为。
民营企业在改革中崛起,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巨大,但发展中存在的种种障碍,社会上存在的仇富情绪、原罪指责,使不少民营企业对发展前途缺乏信心,不想打造百年老店,做大做强,自然也不愿搞自主创新,承担风险。
缺少人才、资金、市场支持,企业不能创新。
自主创新靠人才。我国中小企业众多,普遍缺少技术人才,想创新,没力量。一些国有大企业人才济济,如何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仍需完善体制机制。现在,大学毕业生愿意到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工作的人越来越少,即使是工程领域的博士毕业生,也只有少部分人毕业后选择到企业工作。
创新就要投入资金。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反映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融资难。当前我国风险投资体系、社会资本供给机制尚未形成,一些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和大企业,在融资上是“冰火两重天”。虽然近年来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推出了创业板,一些地方推出了科技银行和知识产权质押贷款,但由于“僧多粥少”、知识产权价值评估难、风险管控难等原因,中小企业融资依然困难重重。
困扰科技型企业的另一大难题,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开发出的新产品难以推广,越是创新价值高、带动性强的新产品,推广起来越是难。“这样的产品由于价格较高,而且之前都没使用过,用户不太放心,推广应用的难度不比研发小。”浪潮集团高级副总裁王恩东道出了许多科技型企业的“创新烦恼”:“如果企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研发出的新产品得不到很好的应用,企业的创新动力就会大大受挫。”
仿冒侵权,企业不敢创新。
创新离不开知识产权保护。当前急需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坚决打击假冒侵权行为,依法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你创新,我仿冒,成了某些人的生财之道。创新企业的新产品刚上市、甚至尚未上市,就遭仿冒。当受害者打官司时,一些部门却从地方保护出发,和起了稀泥:大家都是乡里乡亲,有福共享嘛。“共享”的结果,就是谁也不愿意再下本钱搞创新!
创新须创环境,环境支撑创新。创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培育创新文化,落实完善创新政策,支持企业长远发展,激励企业自主创新,确是当务之急。
强调企业是自主创新的主体,并不等于企业关起门来,并不排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众多,广大科研人员多年拼搏,创造了一系列辉煌成果,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功不可没。加快自主创新,不仅要建立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也要建立以高校和国家重点科研单位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高校和科研院所既要加强基础研究和重大关键技术的研发,也要积极面向经济主战场,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科研经费、科技人员、研发设备和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现实,决定了产学研合作仍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企业创新的重要途径。
我国科技成果转化的现状如何?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王志珍的发言语惊四座:目前我国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大约在25%左右,真正实现产业化的不足5%,与发达国家80%的转化率相距甚远。
产学研结合效果不佳的主要原因,一是论文崇拜的评价导向,使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许多应用类研究成果局限于纸上谈兵,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二是产学研合作的机制不顺,导致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难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合作成功者不多。
在政府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通过产学研相结合,把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使企业尽快成为创新的主体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既是提高我国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路径,也是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标志。
激励企业自主创新关键在体制机制,促进产学研有效结合关键也在体制机制。体制机制事关全局和长远,解决体制机制问题远比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更为紧要。加大改革力度,尽快扫清创新道路上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培育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环境,才能有效调动起更多企业创新的积极性。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任务重大而紧迫,挑战巨大而严峻。跨进“十二五”,放眼中国自主创新事业,我们信心满怀。
信心源自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胡锦涛总书记在2006年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指明了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方向:
核心就是要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
必须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大力推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在若干重要领域掌握一批核心技术,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造就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创造一批具有核心知识产权和高附加值的国际著名品牌。
按照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的方向,国家已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自主创新的政策措施,科技体制改革正在深化,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正在形成,自主创新的成果正在涌现。“十一五”时期,自主创新硕果累累;“十二五”规划纲要对加快自主创新又做出了新的部署。
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四大发明的古代辉煌,创造了“两弹一星”的现代奇迹,创造了“神舟嫦娥”的当今成就,一定能在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上奋力前进,攻坚克难,用持续迸发的创造力,用源源不断的创新成果,推动中国从贴牌大国走向品牌大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实现国强民富的百年梦想!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